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联华证券查询平台_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_专业配资十大排名 > 联华证券查询平台 > 联华证券查询平台
配资公司排名 苏轼是榜眼?假的!苏轼考试也偏科了
发布日期:2024-08-23 10:12 点击次数:167
同时,稳健医疗部分董监高的股份增持计划亦实施完毕,累计增持400余万元股份。稳健医疗自2020年9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以来,每年度均实施现金分红,2020年—2023年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2.4亿元,现金分红金额占首发募集资金金额的比例已达到63%。此外先后在2021年和2024年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在二级市场实施股份回购,累计出资约7亿元回购1256.26万股股份,除其中50.50万股股份已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的之外,其余已回购股份均将被注销。
高考考生最怕什么?想必很多高考考生,下意识地会说偏科。
诚然,考生一旦偏科严重,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成绩。
可是自古以来,有很多考生都会出现偏科现象,比如著名的大学霸、大文豪苏轼,他在考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。
01、苏轼不是榜眼
相信大家看过很多苏轼的书,都说苏轼是嘉佑二年(1057年)科举的榜眼。
比如施宿《东坡先生年谱》、李一冰的《苏东坡新传》、刘敬堂《苏东坡别传》都持此观点;
而像曾枣庄的《苏轼评传》、孔凡礼的《苏轼年谱》则认为苏轼是省试第二。
苏轼剧照
但他们都错了,苏轼既不是榜眼,也不是省试第二。
而他们之所以会搞错,是受到一个故事的误导。
这个故事是这样子滴:
阅卷官梅尧臣阅卷的时候发现这届考生都很优秀嘛,其中很多篇写得很好,尤其是一篇名为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的文章更是意采俱佳,他难以评价高下。
于是他给主考官欧阳修亲自评卷,欧阳修看了之后非常喜欢,本来想给这文章第一名。
但欧阳修认为此文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写,所以只给了第二。
但这文章实际上是苏轼写的,苏轼就这样无辜躺枪,从第一变成了第二。
这个故事流传了近千年,被许多文坛学子口口相传,传着传着就成了苏轼到手的状元变成了榜眼。
然而,这个故事是假的!
这个故事最早出自苏辙为苏轼写的墓志铭——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。
苏辙在墓志铭写道:
“嘉祐二年,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,疾时文之诡异,思有以救之。梅圣俞时与其事,得公《论刑赏》,以示文忠。文忠惊喜,以为异人,欲以冠多士。疑曾子固所为,子固,文忠门下士也,乃置公第二。复以《春秋》对义,居第一,殿试中乙科。”
这里的文忠指的就是欧阳修,欧阳修谥号文忠。
苏辙
苏辙是苏轼的亲弟弟,又和苏轼、曾巩是同年参加科举,作为当年考场亲历者,他为哥哥写的墓志铭极具迷惑性,就连《宋史·苏轼传》都引用了这个观点。
实际上,宋朝科举虽然实行糊名制,但苏轼和曾巩的文风截然不同,这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更是完全不符合曾巩文章的特点,以欧阳修的的眼力他不可能看不出这篇文章不是曾巩的。
不过,我们从苏辙的墓志铭可以看出三个细节:
第一:苏轼在论中考了第二名;
第二,苏轼在义中考了第一名;
第三:苏轼在当时的殿试中只拿到乙科的最终成绩。
所谓乙科指的是宋朝进士的等级,太平天国五年(980年)开始,宋朝进士分甲、乙两科,甲科即第一等,乙科为第二等。
后来宋太宗又在甲乙两科上再分为赐进士及第、进士出身、同进士出身、同三传出身、同三礼出身、同学究出身等等级别。
宋真宗时期则分为五等,“上二等曰及第,三等曰出身,四等、五等曰同出身”
宋仁宗景祐元年(1034年)后,基本分甲乙两科,两科之下又分第一甲到第五甲五个级别。
第一甲为甲科,称进士及第,往下都称乙科;
乙科第二甲、第三甲级别高点,和甲科一样同称进士及第;
乙科第四甲差点,称赐进士出身;
乙科第五甲最差,俗称丙科,称赐同进士出身。
苏轼中的就是乙科第四甲,和榜眼差得可太远了。
02、苏轼偏科了
或许有人会问,苏轼考了一个第一,一个第二,两科是高分啊,为何会成为乙科?
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宋朝科举说起。宋朝科举分为解试、省试、殿试三场。
解试就不说了,苏轼在嘉佑元年(1056年),通过寄应取解方式在开封府,解试合格,取得省试资格。
省试共考四场,宝元二年(1039年)以前,按考试内容重要性依次开考,第一场诗赋,第二场论,第三场策,第四场帖经(或墨义),并实行单场淘汰制,一场不合格,直接淘汰。
庆历二年(1042年),在李淑的建议下,先策、次论、次赋,次帖经,并废除单场淘汰制,实行四场并试,综合评定成绩。
按理说,苏轼论考第二,墨义考第一,他的总成绩应该不差。
可是有两个问题,第一,墨义是四场考试中最不重要的一科。
司马光曾称:
“所有进士帖经墨义,从来不曾考校,显是虚设,乞更不试。”
司马光画像
也就是说墨义其实不太放在综合成绩里的,苏轼墨义考第一对苏轼的总成绩没什么提高作用,就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安慰奖。
第二,苏轼赋不合格。
按理说,苏轼是个大文豪考赋是他的强项,要命的是苏轼写文自由浪漫,天马行空,让他自由发挥写自己想写的赋每篇都是千古名文,可要让他写考试的诗赋(即场屋诗赋)他就老大不愿意了。
在考赋的时候,苏轼来了个“不能屈折于作赋”。
一个考生跟考试内容过不去,这不死催的吗?结果很明显,苏轼的赋直接被判为不合格——“已为他考官所落矣”!
好在这会儿已经废止了单场淘汰制,要不然苏轼就会因为自己的任性,直接名落孙山。
这样一来,决定苏轼成绩的就是论和策了。
苏轼论考了第二,但这个第二来得非常惊险。
《石林燕语》记载:
省试时,欧阳文忠公锐意欲革文弊,初未之识。梅圣俞作考官,得其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,以为似《孟子》。然中引皋陶曰“杀之三”,尧曰“宥之三”,事不见所据,亟以示文忠,大喜。往取其赋,则已为他考官所落矣,即擢第二。及放榜,圣俞终以前所引为疑,遂以问之。子瞻徐曰:“想当然耳,何必须要有出处。”圣俞大骇,然人已无不服其雄俊。
这个记载说的是,苏轼的论写得很好,但文中用典有问题。
在科举考试中,用典错误是致命伤,可以直接判为不合格。
但梅尧臣实在不忍心因为一个问题,毁了一篇好文章。
一时间,梅尧臣拿不定主意,就请主考欧阳修参阅。
欧阳修一看这文章,大喜过望,马上去找苏轼的赋,结果发现苏轼的赋直接被判定为不合格。欧阳修于是就给苏轼的论判了个第二。
等到考试结束后,梅尧臣去找苏轼求证,结果苏轼回答道:
“想当然耳,何必须有出处”。
欧阳修画像
苏轼的回答直接把梅尧臣整懵了,他就没见过这么胆大妄为的考生。
不管怎么样,苏轼最终论考了第二。
最后就是苏轼的策了,苏轼的策成绩不详,肯定不如论和墨义,以他考赋和考论的态度来看,估计不会好到哪去,也就及格水平。
也就是说,苏轼四场省试成绩分别是:
论,用典错误,惊险拿下第二;
策,无记录,不好不坏;
赋,不及格,被刷落;
墨义,第一,但对总成绩影响不大。
四场考试成绩下来,可以看出大文豪苏轼竟然偏科了!
是的,苏轼真的偏科了。
任何考试,一旦偏科就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。
也就是苏轼运气好,遇到了拿不定主意的梅尧臣和慧眼识人的欧阳修,这才惊险通过省试。
否则,偏科严重的苏轼很有可能名落孙山。
03、排名倒数
省试之后就是殿试,这次科举,宋朝首开殿试不黜落的先例,只要省试合格,进入殿试都能金榜题名。
殿试其实就是走一个流程,就是名次稍有调整,比如当年省试考第一的是李实,但殿试考第一的却是章衡。
而苏轼最终殿试成绩是乙科,至于乙科第几正史没有直言,各种史籍资料说法很多。
《太平治迹统类》称苏轼名列第六,苏辙第十五,实际并不靠谱。
欧阳修在苏洵的墓志铭称苏轼、苏辙“其二子举进士,皆在高等”,其实就是客套话。
《东坡纪年录》称苏轼“中丙科,升一甲”,丙科其实就乙科第五甲,升一甲,即第四甲。
这些资料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让人傻傻分不清苏轼具体名次。
其实我们可以从进士授官探究苏轼考试成绩,宋朝官员分京官和选官(地方官),进士成绩好的担任京官,成绩差的担任选官,最差的第五甲得到流内铨参选。
《宋会要》记载:
“嘉祐二年五月四日,以新及第进士章衡为将作监丞,第二人窦卞、第三人罗恺并为大理评事、通判诸州;第四人郑雍、第五人朱初平并为两使幕职官;第六人以下及《九经》及第,并为初等职官;第二甲为试衔大县簿尉;第三甲、第四甲试衔、判司簿尉;第五甲及诸科同出身,并守选。”
苏轼中进士后,正好母亲病逝,只能回家丁忧守孝。
嘉祐四年(1059年)十月,苏轼兄弟守孝期满后返京,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,对应第四甲,而苏辙则到流内铨参选后,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,对应第五甲。
由此可以看出,苏轼是乙科第四甲(赐进士出身),而苏辙是乙科第五甲(赐同进士出身)。
第四甲什么概念呢,换成总名次的话就是300名左右。
由此可见,苏轼当年科举成绩并不好,排名并不高。
04、制科第一
其实苏轼偏科如此厉害考生来说,能中进士已经是烧香拜佛了。
然而苏轼毕竟是个大文豪,这样的名次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莫大的遗憾。
不过苏轼的遗憾并没有持续多久。
嘉祐六年(1061年)八月,苏轼、苏辙在欧阳修和杨畋的推荐下,先后参加翰林学士吴奎主持、司马光范镇等人主考的秘阁试和宋仁宗亲自主持,王安石主考的崇政殿考试。
王安石画像
而这次考试就是宋朝比进士最难考的制科!
结果苏轼制科考试成绩竟然是三等(苏辙是四等)!
这是什么概念?
制科成绩共分五等,第一等、第二等只是虚设,最高就是三等。
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上,一共出了118个状元,但中制科的只有49人,而入三等的只有四个人,分别是吴育、苏轼、范百禄、孔文仲。
在苏轼之前,只有吴育以三等次成绩成为宋朝开国百年入三等第一人,而这一次苏轼是比吴育还要好的三等!
《宋史·苏轼传》称赞道:
“自宋初以来,制策入三等,惟吴育与轼而已。”
宋仁宗更是当场高呼道:
“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!”(指苏轼和苏辙)
宋仁宗画像
在这样优异的制科成绩面前,苏轼进士科那点遗憾的成绩也不算什么了。
#苏轼#配资公司排名
乙科进士欧阳修苏辙苏轼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